缓解电荒首先解决高耗能和不合理结构
国家能源局通报显示,一季度我国全口径全社会用电量累计1091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7%。其中,3月份与1月份的全社会用电量基本相当,接近去年7、8月份迎峰度夏高峰时段的用电量。1月份国网公司经营区域内有9个省级以上电网最高用电负荷创历史新高,区内最大电力缺口达2716万千瓦。进入4月份以后,我国江西、陕西、浙江等多个地区用电负荷大增,开始限电。 相关人士分析,除采暖负荷持续攀升、工业负荷恢复等需求侧原因外,也受到电煤价格、电力跨区输送能力等供应侧的影响。
相关人士呼吁,缓解电荒首先要解决高耗能、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而是片面强调高增长盲目要求电力扩容增量。
从季节性缺电到常态化缺电,从东部沿海扩散到中西部地区……提前到来的“电荒”,给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新增变数。
用电紧张问题,几成老生常谈。表面上看,这是简单的供求关系问题——只要增加能源供应量、扩大电力装机容量,“电荒”就可迎刃而解。然而,电力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先行军”,电力增长速度一直远高于经济增速,到去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高达9.62亿千瓦,已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二位。但让人尴尬的是,无论电力规模如何扩大,增长速度如何赶超,依然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导致“电荒”问题层出不穷。
症结何在?在于有限的电力增长与粗放发展方式对资源、能源无限制索取的矛盾。
与经济增速高增长伴随的是环境污染与能源制约。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化工、建材、钢铁冶炼和有色金属冶炼四大高耗能行业用电增长对全社会用电量的贡献率超过三成。也就是说,我们的发展如果不是首先解决高耗能、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而是片面强调高增长,盲目要求电力扩容增量,那么,“电荒”问题或许永远无解,能源短缺与“电荒”问题将始终伴随左右。即使我们的电力增长能够缓解一时之需,那或许是在饮鸩止渴。
面对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的紧张形势,电力短缺在未来一段时期还将客观存在。而且,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惯性仍在,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有继续反弹的可能,这些都突出显示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任务的紧迫性艰巨性。
因此,解决“电荒”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发电量的增加,还需站在全局高度,着眼于调整能源供应结构、经济增速、产业结构与节能降耗等因素,把我们的增长速度控制在能源、资源能够承载的区间,加快结构调整,加快增长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