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纤维发展热中的冷思考
2001年06月11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20世纪最后几年间,玻璃纤维工业执行原国家建材局制定的“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和“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方针,在调整结构中,坚持“鼓励发展池窑拉丝,限制发展铂漏板球法拉丝,淘汰落后的陶土坩埚拉丝”的技术政策;坚持在总量中提高无碱玻纤制品和增强型玻纤制品的比重和开发国内外市场急需的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向国际标准靠拢的调整产品结构的方针;坚持“企业要从小型、粗放型生产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转化,重点培育扶持几个大型企业集团”的思路,取得了较大成绩。
截至2000年年底,我国玻璃纤维总产量达21万吨,是1980年产量的5倍。其中,建成投产的池窑拉丝项目10个,年生产能力6.55万吨,实际产量超过6万吨,占全国玻纤总产量的28%,其中万吨级池窑总体技术装备水平达到了国外20世纪90年代中期水平;无碱玻纤制品和增强型玻纤制品分别达到总产量的40%和50%以上;增强型玻纤制品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品种基本配套。为了适应国内外市场、高新技术产业及国防建设对玻纤制品的需要,我国玻纤行业研制和开发了许多能够发挥玻璃纤维物化特性的新品种;企业结构也有了很大变化,形成了“泰山”、“巨石”、“重庆国际”3个年产量分别超过3万吨的大型池窑拉丝企业,其产品已有50%左右进入国际市场,预计到2005年将各自达到年产10万吨甚至15万吨以上的规模,能够完全依靠国内技术力量自行设计建造2万吨级以上池窑拉丝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总体技术装备水平将接近或达到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末先进水平,必将带动中国玻纤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企业优化升级,促进行业的整体提升和发展。
自1999年下半年以来,玻纤行业产销两旺,特别是2000年出口量达81911吨,创历史最好水平,创汇15905万美元;国内市场供不应求,企业基本无库存,这是40多年以来的最好形势,给全行业带来了极好的发展机遇。由于国内外市场旺销的刺激和“发展为主题”指导方针的激励,我国出现了一股积极发展玻纤工业的热潮,主要表现在:一是逐渐形成了一股建设池窑项目热。据近两年不完全统计,已立项并做了可行性研究论证的老厂改扩建项目共4座窑,年产量约4万吨(但由于资金未落实而未启动);新建池窑拉丝项目已报项目建议书的有4座窑,设计规模约45万吨;正在调研,有建设意向的还有约30多个项目,其中大部分是新建,小部分是改扩建。这种建设热情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使我国玻纤工业变大变强,但这种遍地开花甚至是一个地区同时上几个规模相同、水平相同的项目,很有可能导致发展过快、总量过剩、超越市场需求,从而造成无序竞争的严重后果。
二是港、澳、台商及外商看好我国市场广大、能源充足、资源丰富以及劳动力低廉的优势,近年来纷纷抢滩上海、昆山、广东等沿海地区,将能耗高、有一定污染的窑炉工业以及劳动密集型的织造工业陆续转移到大陆来。从掌握的情况看,今后两三年内可能在上述地区独资建设8~10座池窑,年生产能力在8万~14万吨之间(分批建成),这些池窑重点生产玻璃纤维电子基布用纱(目前已建成投产的7628布织布厂生产能力超过1亿平方米)和其他高档产品,将在今后几年构成对我国内地玻纤企业的严峻挑战。
三是铂漏板球法拉丝工厂也在扩大生产能力,使球窑生产能力上升。2000年约有20座球窑恢复生产,有的地区还准备扩建球窑,这种趋势必将扩大中低档产品产量,是与控制总量的要求背道而驰的,不利于调整结构方针的落实。
四是明令淘汰和禁止的陶土坩埚拉丝也乘机扩大生产,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极大地危害了玻璃钢、增强石膏、增强水泥和其他制品的质量,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面对当前形势,亟需冷静地处理好已经出现的玻纤热,在宏观上应采取引导性和调控性政策措施,使玻纤工业在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健康发展。
世界玻璃纤维工业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发展到20世纪末,到70年后的今天每年总产量只有250万吨,产值约50亿美元;我国玻纤工业从50年代末期开始经过40余年的努力,年总产量才达到21万吨。在国内外经济结构中是一个新兴的小行业。但它的产品品种多(约3000~4000个),用途广(约有4万种)。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国防军事工业以及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需要,将对玻纤产品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品种也会不断增加,需求总量必将随之上升。因此,在发展中必须十分注意狠抓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质量、开发新品种。如果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总量的增长,是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玻璃纤维池窑拉丝及其制品加工又是一个投资大、技术复杂的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入产出比较低,资金回收期较长,同时其产品又面临着合成纤维、天然纤维的竞争,开发新品种需要注意优化产品结构。多年来行业内外竞争激烈,市场需求变化多端,以20世纪90年代为例,就曾遇到过1995年和1998年两次低潮,表现为生产下降,库存积压,国际市场情况也大体相似。
基于上述原因,世界上的玻纤工业生产集约化程度很高,80%的产量和先进技术控制在OCF、PPG、圣哥本和日东纺4个跨国集团公司手中,95%的产量是大型池窑生产的。只有这种高度集约化和规模化的经营方式,才能具有不断创新的技术和经济实力,才能具有适应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和激烈竞争的能力,这是玻纤工业在几十年发展中形成的特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有鉴于此,我国玻纤工业必须根据自身情况借鉴世界各国几十年的实践经验,尊重客观规律,保持冷静头脑,落实调整结构的方针,走集约化、规模化的路子,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以企业为主体、资本为纽带、技术创新为先导,努力培育几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
“十五”期间,玻纤工业的奋斗目标是玻纤产品产量达到年产38万~40万吨,比2000年增长近一倍。其中池窑拉丝的比重占60%以上,约24万吨;无碱玻纤占65%以上,增强材料占50%以上。这是预期的指导性计划,在实施中仍应服从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而相应调整。
截至2001年第一季度,我国已有12座池窑投入生产(不含组合炉),预计至2001年底池窑拉丝实际产量将超过10万吨;2002年又有“重庆国际”、“泰山”、“巨石”3座各2万吨级池窑投产,加上陕西玻纤总厂万吨窑以及其他一些冷修扩建窑和组合炉改池窑等,预计2002年底全国池窑拉丝总产量将达20万吨以上,还有珠海、如皋、四川等几座池窑(年产约3万吨),待资金落实后有可能上马,加上港、澳、台商及外商投资兴建的5座池窑,也将在2003年投产。预计至2003年底国内池窑可能将形成27座窑约30万吨的年生产能力。预计到“十五”末期,池窑拉丝年产量加上球法拉丝生产的产品产量,将大大超过38万吨的规划目标。
但是,国内外市场需求是否会有变化,是否能够比2000年翻一番,还有待实践的检验。今年以来,美国、日本经济增长缓慢,我国香港调低增长速度,东南亚、我国台湾等地区经济形势也不好,这是值得注意的。近来已有一些迹象,如7628布价格回落,有的外商独资织布厂已由全部外销转为向内地推销,一些中低档产品价格下滑等等,因此我们在积极推动产品出口的同时,也应大力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内需,以防不测。同时池窑建设速度也应以市场为导向,三大玻纤公司在“十五”期间的扩建规模和发展速度取决于国内外市场需求增长速度和效益增长幅度以及企业资金投向和投资力度;同时也取决于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的进展情况。即使在三大基地内部和他们之间,也要避免同一水平的重复建设,要各自发挥自身的综合实力,在创新、开发上下大力气,将三大基地办成各具特色的大型企业集团。
还要扶持南京玻纤院、陕西玻纤总厂、珠海玻纤公司等一些科技力量集中并具有科技创新潜力和地区发展优势、市场开发潜力的企业,把他们建成各具特色的玻璃纤维科技开发、工程设计中心和功能纤维、特种制品的生产企业。与三大基地形成互利互补的合力,共同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去。
我国即将加入WTO,面对当前的发展机遇,我们应冷静地对待玻纤发展热,将这种热情纳入结构调整的轨道,坚决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
我国已有中小型玻纤企业200多个,其中绝大部分生产规模很小。中型国有企业一直未得到技术改造。在今后5~10年内将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出售等多种形式,加快改革步伐,以尽快适应市场要求,在竞争中实现自主发展,有的将在竞争中转产或被淘汰出局。因此,从全局来看,实在不宜再铺新摊子。那些从来没有生产过玻璃纤维、没有技术力量的企业,不宜进军玻纤行业;那些缺乏优质能源(天然气、液化气和重油)和资源、交通等方面优势的地方和那些自有资金不落实、依赖国家投资的企业都不宜建设池窑拉丝项目;不可能在三五年内达到10万吨以上规模的企业,最好不要上池窑项目,否则会因规模过小而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有的大型上市公司将玻纤池窑拉丝工厂作为副业来经营,或作为多种经营的一部分,这是非常危险的。历史经验已经证明,40多年来所有大型平板玻璃厂所属的玻纤分厂,至今都没有得到改造和发展。在近几年崛起的年产量3万吨以上的大型玻纤企业都是作为主业来经营的。总之,行业内外所有打算上玻纤池窑拉丝的企业,应该冷静思考,审时度势,谨慎决策。
去年以来,球窑和球法拉丝(全称为铂漏板球法拉丝)工厂产销两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1998年停产的20座球窑已恢复生产(目前全国已有45座球窑年产约30万吨球),球法拉丝开台数也迅速增加,但销售价格下滑,企业经济效益较差。必须看到今后的发展形势,是以池窑拉丝为主体的大型玻纤企业集团正在迅速壮大,在国内外市场产品质量、价格竞争中,它们有绝对的优势;加入WTO后,玻纤行业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