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业十强占市场份额逾八成
200多个中小品牌共同分割不到15%的市场份额
统计显示,经过今年的行业洗礼后,空调业的品牌集中度已经进一步提高,消缓了从上年度开始的空调品牌骤然增多的势头,这在今年新空调品牌不断涌现的大背景下更为抢眼。
此次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信息产业部相关部门进行的空调业调查显示,今年国内空调市场竞争已明显由分散走向集中,格力、美的、科龙、海尔等10个排名靠前的品牌所占的市场份额高达85.47%,同比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格力、美的、科龙本年度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3.76%、12.91%、11.02%,均比上年有所提高。其中科龙的净增长最快,超过了2%,业内专家分析,这显然与其大力推广“节能高效”的新概念有关。这为其他老品牌也提供了经验:即使拥有高市场份额也应该加强营销概念。相比之下,曾依靠价格战占据主动的二三线品牌市场份额出现了明显下滑,200多个中小品牌在共同分割不到15%的市场份额。
个别名牌价格降幅达50%,一线产品降价冲击小品牌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一线品牌通过技术战、渠道战等方面的主动出击,在行业“洗牌”中的确取得了明显成效。比如格力始终坚持专业制冷路线,尽管其价格依然比同型号的二三线产品平均高出一倍左右,但仍在高端市场中形成了热销态势。而科龙则依托格林柯尔方面的制冷技术优势,倡导了“空调应按效率卖”的概念,在高能效空调的技术战中大有收获。这些主流品牌的技术和营销创新都对众多二三线品牌形成了较大压力。
不过调查显示,价格依旧是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考虑的重要因素。接受了去年的教训,主流品牌今年都对价格体系有所松动,美的、科龙等品牌的一些大众机型的价格都有30%左右的下降,美的的个别产品降幅甚至高达50%。近年来非常活跃的奥克斯也在年内将60余款产品降价30%拼抢市场。尤其是科龙还专门推出了适应价格竞争需要的低端品牌“康拜恩”,在尽量保存主品牌科龙的品牌价值的情况下冲入价格战一线,其康拜恩1匹机1280元的定位曾成为业内的价格标尺。一线品牌的大降价,使众多二三线品牌失去了价格回旋余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主任陆刃波认为,今年的原材料涨价实际上帮了主流空调品牌的大忙,他们依靠规模优势,更有与上游供应商讨价还价的筹码,从而增强了产品成本控制能力。相比之下,二三线品牌面对成本上涨的压力就显得有些措手不及,尤其是一线品牌出现价格松动后,其赖以生存的低价优势就走向了土崩瓦解,这是今年市场由分散走向集中的主因。
--中国空调制冷网 小新 摘自惠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