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系统中绝热毛细管的热力仿真

2011年05月09 00:00:00 来源:中国制冷空调技术网

毛细管是直径为0.7~2.5mm,长度为0.6~6mm的紫铜管,因其结构简单,价格低廉,本身没有运动部件,不易产生故障和泄漏,且在停机后,系统高低压能迅速平衡,使驱动压缩机的电机启动力矩较小,因此,在小型制冷装置中广泛采用毛细管作为节流元件,毛细管性能的优劣对整个机组有较大的影响。因制冷剂在毛细管中的流动情况颇为复杂,因此,对毛细管的特性研究一直受到重视。

目前,研究毛细管性能最有效的方法是数值仿真。常见的绝热毛细管模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经验性的关联模型,另一类是机理性的分布参数模型。前者是对毛细管特性在一定范围内(包括工质类型、结构和工况参数)的经验近似,尽管使用方便,但通用性不高。后者的通用性和精度都较好,但计算复杂性较高,不便于工程应用。而且对于系统仿真而言,主要关心的是不同结构参数和工况参数下的毛细管的流量特性,对于各参数的沿程分布一般不太关心。为了尽快满足快速计算的实用化要求,本文在理论精度损失不大的前提下,建立了绝热毛细管分相集中参数模型,开发了相应的热力仿真程序,为制冷系统的仿真和控制奠定了基础。

一、制冷剂在毛细管中的流动机理

在装置运行于正常的稳定工况时,毛细管进口状态是过冷液体。毛细管进、出口的压差是制冷剂在毛细管内流动的驱动势,在压差驱动下,过冷的制冷剂液体进入毛细管。制冷剂在毛细管内的流动可以分为四个流动区域:过冷液体区I、亚稳态液体区Ⅱ、亚稳态气液两相区Ⅲ和热平衡态气液两相区Ⅳ,如图l所示。制冷剂进入毛细管后,因流动摩擦产生压降,制冷剂压力pv下降。对于液体制冷剂,可以认为是不可压缩的,即与压力无关,对于绝热流动,液体温度是不变的。因此,如果是在热力学平衡的假设下,则当制冷剂压力下降到液体温度对应的饱和压力ps时,制冷剂便无法保持液体状态,要发生由液相到气相的相变,即产生闪发现象,开始闪发的位置称为闪发点。但事实上,实验的结果表明,当制冷剂压力下降至液体温度对应的饱和压力点,即热力学平衡下的闪发点时,制冷剂液体并不立即发生闪发。原因是气泡的产生和生长在满足热力学平衡的基础上,还要满足力学平衡(即要克服相间的压力差)。所以,制冷剂液体便在毛细管内形成一个“过热”液体区Ⅱ,这一状态很不稳定的,一旦受到小扰动的影响,平衡就会遭到破环,故称之为亚稳态液区。当气液相间的压力差满足气泡产生和生成所需的力学条件时,液体真正开始闪发。在闪发的初期,气泡生成较少,从总体上看仍处于亚稳态区,即Ⅲ区。但这一过程相当短暂,因为随着气相份额的增加,制冷剂平均比容上升,流动速度迅速加快,流动的摩擦阻力增加,制冷剂压力下降,气泡的生成趋于剧烈而无序,力学平衡要求削弱,热力学平衡势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很快过渡到热力学平衡下的气液两相流动,即Ⅳ区。

但这一过程相当短暂,因为随着气相份额的增加,制冷剂平均比容上升,流动速度迅速加快,流动的摩擦阻力增加,制冷剂压力下降,气泡的生成趋于剧烈而无序,力学平衡要求削弱,热力学平衡势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很快过渡到热力学平衡下的气液两相流动,即Ⅳ区。从图1可以看到,Ⅳ区制冷剂压力下降速度很快,则意味着制冷剂流速迅速上升,甚至可以达到当地音速,即临界(壅塞)流动状态。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如果毛细管出现壅塞现象,则制冷剂在毛细管出口达到音速,毛细管出口处的制冷剂压力将大于或等于毛细管的背压,制冷剂的流量将不再受到毛细管背压的影响。

完整内容 [本地下载]


手机版查看本网页

微信公众号

个人微信

手机:13007606916
13223029089
电话:0371-60957609
联系人:赵经理
QQ:9797618


友情链接

地址:中国·郑州金水区 热线:13007606916,13223029089/ 0371-60957609 E-Mail:mqlbh2016@126.com, QQ:9797618
在线客服:QQ:9797618
Sitemap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