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冰山:要制造更要创造
对于一个企业说来,战略是天,产品是地。战略不管有多好,只有落到地上,开发出能赢得市场的产品,才能获得效益。而在开发新产品中,至关重要的是高新技术的含量,这也是自主创新体系的核心之所在。冰山集团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义无返顾地挺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高级阶段。
与人合资合作提升自己产品
众所周知,合资合作是冰山集团的拿手好戏。早在1991年,“大冷”就通过内外合资在深圳成立了大冷王股份公司。“十五”期间,“冰山”抓住国际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有利时机,一鼓作气成立了冰山嘉德自动化有限公司、冷王集装箱温度控制(苏州)有限公司、富士冰山自动售货机有限公司等11家合资企业。至此,“冰山”的合资企业已经达到32家,总投资额近10亿美元,注册资金近5亿美元,其中很多是与日本三洋、美国英格索兰、德国林德等国际知名公司合资合作的。
为何这般热衷于合资,张和说,为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他们也走过一段弯路,也有教训可言。一开始买技术——图纸看不懂,把人弄得脑袋老大;后来买样机——外表看着挺像,内部不是那么回事;再后来是合资合作——很快就可生产技术含量较高、价格却比进口产品便宜许多的国际领先产品。如与三洋合资生产溴化锂制冷机,当时国产的溴化锂制冷机质量差、技术水平低,而合资生产的可以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那真是独占中国市场啊,卖一台,赚一台。“大冷”以生产压缩机为主业,与日本三洋成立合资企业后,先是生产在国内已属先进水平的半封闭活塞压缩机,几年后又生产世界先进水平的涡旋压缩机。现在的年产量已达100万台,目标是在五年内成为世界最大的压缩机厂。现在,格力、海尔、春兰、美的等冰箱生产厂家用的都是“冰山”的压缩机。合资合作使“冰山”从日本三洋、美国英格索兰等跨国公司引进了国际最先进的制冷及空调产品类技术,合资企业在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对多类产品进行革新升级,使企业现有的产品超越了引进时的水平,并形成拥有合资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传统”一下提升到了“现代”。
“冰山”目前的主导产品在市场上很有竞争力,可以说大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提升起来的。更可喜的是,在合资合作的基础上,他们还自主研发和创新,生产出更先进的产品。“冰山”与日本三洋合资生产空调,聪明的“冰山人”在掌握了最新技术的基础上,提升研发再创新,开发出了户式中央空调,一改供暖靠暖气、制冷靠空调、热水靠热水器的现状,将三者融为一机。这种空调,可节省电费50%,降低制造、安装费用1/3。目前,“冰山”自主研发的这项新技术已转手“卖”给了合资企业。更有意思的是,“冰山”的合资企业还向日本三洋“出口”技术。想当初,日本三洋要与大连三洋制冷联合开发具有国际超前水平的多媒体液晶显示溴化锂控制系统,开发费大约300万。而大连三洋制冷公司力主与国内院校联手开发。成果出来了,只用了约100万元。现在,这项合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大大减少了支付外方的技术提成费。
建自己的智力高地要自主知识产权
这就是“冰山人”的精明,在大力推进合资合作的同时,仍保持这样清醒的认识:在以科技为主导的国际竞争中,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立足于自主创新,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才可能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加快自己的发展,最终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如何在一个老牌国有企业中,迅速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呢?“冰山”进行了超常规的探索与实践。
加快建设自己的智力高地,“冰山”行动迅速。就在“十五”期间,“冰山”建成了一个国家级的技术中心,冠名为冰山设计研究院技术中心。
冰山集团还积极争取国家人事部批准,成立了3个博士后工作站,引来博士12人。对于老牌国有企业说来,实为可贵。技术中心与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正在成为“冰山”的原创性科研机构,研发高科技产品。总经理穆传江介绍说,中国建筑能耗已占全社会总能耗28%,其中百分之六七十来自建筑空调和采暖,研发中心已经开发出利用海水、湖水、城市污水、工业冷却水等,转化为高位能能源的大型水源热泵机组,实现区域供冷供暖,不仅节省电力消耗50%以上,还可大大减少环境污染。其技术已经达到当代世界领先水平,填补了我国大型水源热泵机组产品和大型区域供暖、供冷系统的空白。市政府对这个项目高度重视,已经正式批准要在星海湾、小平岛、大连湾等地成片供热、制冷地区使用。这项新技术将成为“冰山”“十一五”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博士后工作站还针对螺杆机组振动、噪音以及零部件防腐处理、新工质应用换热性能测试等企业急待解决的技术难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与开发。
除垂直隶属于集团的创新体系外,遍布于下属各企业的研发力量,也相当活跃。如“大冷”自主研发的大型工业制冷螺杆压缩机市场占有率60%以上,农产品深加工制冷成套设备市场占有率50%以上。由于抓了一个“早”字,进入中国这个市场,连国外对手都感到很难。面对国内外强手,“冰山”在国家一些重大工程项目中,如大庆石化、茂名石化、齐鲁石化等屡屡中标。目前,“冰山”的产品中,75%已经达到国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25%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智者借力而行,“冰山”深谙于此。产学研相结合是冰山集团的又一积极探索之路。他们与科研院所与高等学府的合作项目很多,有与北京华商设计院共同开发全热氨融霜冷风机产品项目;在英国伦敦城市大学设立海外研发分部,每年派出3 4人赴国外研发分部学习深造,联合进行新型环保制冷剂的应用研究及新型高转数螺杆机组设计;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真空冷冻干燥装置;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成立冰山技术研发分中心,联合对170活塞机体强度应用有限元软件进行重新核算、优化设计工作等。更令人振奋的是,在“冰山”的突出业绩的吸引下,日本三洋电机株式会社唯一以制冷为方向的研发中心今年落户大连。据说,这是在中国落户的第一家有中方股份的世界强企研发中心。此后,这一中心研发的所有核心技术,冰山集团与日本三洋同时拥有。
自主创新,加大投入必不可少。“十五”期间,冰山集团用在科技开发上的投入经费占销售收入的3%以上。共计研发了514项新产品,更新关键设备544项。“十五”期间,“冰山”的产品先后荣获11项省或国家级技术荣誉称号。谷物冷却机获得“中国机械联合会优秀科技成果奖”;CJZS812.5CDW船用低温机组获得“国家经贸委重点新产品奖”;模块化冰水装置获得“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技术进步奖”;“冰山牌”螺杆式制冷空调机组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等。目前,冰山集团共申报各种专利61项,已有50项专利技术获得国家认可,其中发明专利13项。
让自己的品牌在国际市场叫响
让“冰山牌”叫响,让“中国名牌”走向世界,“冰山人”感觉这是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于是他们昂首阔步挺进国际市场。“十五”的最后一年,冰山集团出口创汇3.8亿美元,占到全集团销售收入的1/3,比“九五”最后一年增长了869.8%。
这是多么大的跳跃啊,而且还是在国际大舞台上的跳跃,足显“冰山”功底之深厚。那么这深厚的功底是什么呢?“冰山”的实践告诉人们,是自信加实力的组合。
“冰山人”从没有像现在这样自信。在继“冰山”品牌被国家认定为中国工业制冷空调行业惟一的“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后,他们又当仁不让地争取到了国家重点支持的“出口名牌”。三块含金量最重的牌子集一身,在中国制冷行业中,仅此一家。
当意识到种类繁多的国际认证和生产许可证是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必不可少的敲门砖后,“冰山”便不厌其烦地开展取证工作。近两年,他们一鼓作气将什么美国的 UL标准,欧盟的 CE标准、PED、ASME等一系列国际认证,统统拿到了手,获得了向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销售产品的许可证,从而使“冰山”牌产品在欧美、东南亚、东亚等地区的销售取得突破性进展。
当然,拿牌也好,取证也罢,都得靠实力说话。总经理穆传江说,“冰山”的实力一则体现在产品的品质上——体现在他们努力去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冰山集团充分利用企业技术优势,通过自主研发以及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再创新,不断推出环保、节能、高科技含量,代表国际水平的新产品。二则体现在“冰山”的成套化出口的能力上——以往“冰山”大都出口单机,虽然是一个大型冷库的核心,但卖价却只有总工程的1/10左右。后来的“冰山”改变了打法,变卖单机为揽工程。情形就大不一样了,如他们给缅甸仰光承建一2500吨的冷库成套工程,总造价1400多万元。假如只卖压缩机单机,也就100万元左右吧。当然“冰山”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就这样,“冰山”的“中国创造”,在国内,快速替代了进口,如工业制冷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60%,冷冻冷藏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70%,它们代表着中国制冷行业顶尖水平,与进入国内市场的欧洲、美国等国际著名大公司抗衡。而在国外,“冰山”打着自己的牌子完成了“投标、设计、加工、安装、服务”全过程。目前他们自行设计安装的大型冷库成套设备,在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地区市场也占据着重要地位,万吨级大冷库几乎全部采用“冰山”产品。就在2005年,“冰山”打破了由欧美制冷厂家多年在泰国冷库成套市场的垄断。目前,“冰山”的产品已遍布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东南亚、欧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其令人欣喜的是,一些国际厂商主动上门寻求合作,定购产品。
如众所说,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思想深邃的人说,“制造大国”远不是“创造大国”,在核心技术、核心部件都是“外国制造”的前提下,“制造大国”只能算作是世界的一大“加工厂”。“冰山人”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早就打响了这一战役的突围战。“让主导产品跟上世界的脚步,努力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冰山”正努力在圆中国制冷行业的一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