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市场调研报告系列之——上海

2005年10月08 08:18:00 来源:制冷快报
第一部分:基本概况

上海位于北纬31度14分,东经121度29分,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长江与东海在此连接。上海正当我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

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气候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2002年,全年平均气温17.8℃,日照1686.5小时,降雨量1427.9毫米。全年60%左右的雨量集中在5至9月的汛期,汛期有春雨、梅雨、秋雨三个雨期。

第二部分:经济发展概况

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经国家统计局联审通过,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7450.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6%,达到自199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连续第1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增长的产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全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6.71亿元,比上年下降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788.22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工业增加值3492.89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增速回升,全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65.34亿元,增长12.9%,增幅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0.8%和47.9%。

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步放缓。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84.66亿元,比上年增长25.8%,但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1.5个百分点。

在宏观调控下,固定资产投资重点支持世博会、产业升级项目,以及能源、交通等领域的建设,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建设和改造投资1721.56亿元,比上年增长25.4%;房地产开发投资1175.46亿元,增长30.4%。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5.28亿元,比上年增长26.3%;第二产业投资1010.25亿元,增长25.2%,其中工业投资1001.2亿元,增长25.1%;第三产业投资2069.13亿元,增长26.1%。三次产业的投资比例为0.2:32.7:67.1。从投资主体看,其中,国有经济投资955.11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851.39亿元,增长81.8%,所占比重为27.6%;民间投资716.02亿元,比上年下降9.9%,所占比重为23.2%。

生产领域价格水平上涨明显。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水平比上年上升16.4%,工业品出厂价格水平上升3.6%,涨幅分别比上年提高10个和2.2个百分点。

房地产价格涨势逐步趋缓。全年商品房销售价格水平比上年上升15.8%,涨幅比上年回落4.7个百分点。其中住宅商品房价格水平上升15.8%,涨幅比上年回落5.6个百分点。

以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推进产业基地和重大项目建设,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492.89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27.04亿元,增长19%。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增加值990.14亿元,增长18.8%;重工业增加值2436.9亿元,增长19.1%。全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4017.51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885.01亿元,增长20.4%。

工业生产产销衔接良好,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9.1%。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02.79,比上年提高11.53点。工业企业实现利润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003.48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实现税金538.23亿元,增长2.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83.73亿元,增长22%,占工业利润总额的58.2%;实现税金378.19亿元,增长6.4%,占工业税金总额的70.3%。

区县工业多元驱动效应不断增强,工业园区产业能级不断提升。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区县工业总产值6832.86亿元,比上年增长30.6%,高出全市工业平均增幅10.2个百分点。区县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3%,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5.1个百分点。全年“1+3+9”工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5760.16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其中九个市级工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995.53亿元,增长15.3%。

产业结构加快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947.78亿元,比上年增长39.9%,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8.2%,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工业生产的行业集聚效应增强,重点发展行业在全市工业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等六个重点发展的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323.8亿元,比上年增长23.9%,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4.8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4.6%,其新增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新增产值的比重达到70.5%。

工业生产适应市场能力提高,适销对路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全年大规模半导体集成电路产量比上年增长53.1%,发电设备产量增长50%,微型电子计算机产量增长35.6%,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增长21.7%,房间空气调节器产量增长18.8%,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增长16.6%,发电量增长11.8%,程控交换机产量增长9.1%,原油加工量增长6.7%,成品钢材产量增长6.4%,移动电话机产量增长6.1%。

建筑业保持稳定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95.33亿元,比上年增长0.8%。

本市建筑企业全年完成施工产值1738亿元,比上年增长45.3%;施工面积10263.2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613.86万平方米,增长27.8%。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不断完善建筑市场秩序, 建筑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19.23万元,比上年提高25%。

第三部分:房地产市场发展概况

房地产业保持平稳发展。全年实现房地产业增加值622.59亿元,比上年增长20.4%。

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增长,市场供需两旺。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1175.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商品房施工面积9481.6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443.02万平方米,增长38.2%;商品房销售面积(包括现房和期房,下同)3488.75万平方米,增长38.9%,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3233.74万平方米,增长38.5%。全年商品房销售额(包括现房和期房,下同)2263.84亿元,比上年增长58.9%,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2064.74亿元,增长58.8%。存量房产交易活跃。全年存量房成交过户面积2726.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2%。

居民居住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全市完成住宅建设投资914.1亿元,比上年增长33.5%。建成为住宅配套服务的公共设施面积249.1万平方米。年内有10个生态小区已通过专家评审;已实施405.5万平方米新建住宅菜单式全装修试点。旧区改造继续推进,动拆迁规模得到适度控制。全年拆除旧住宅建筑面积445.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5.3%;动迁居民5.54万户,下降36.6%。至年末,市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0.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平方米;人均住房居住面积达到14.8平方米,增加1平方米。居民住宅成套率达到92.5%。

廉租住房制度受益面扩大。至年末,廉租住房受益家庭累计13515户,其中当年新增5791户。

物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年内完成38个旧小区的综合改造,更新维修电梯333台。至年末,全市已完成“平改坡”1485幢。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科教兴市主战略贯彻落实中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土地、能源等资源的供求关系相对紧张;局部地区房价上涨过快;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状况仍然比较突出等。

第四部分:上海市场概况简述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最前端,长江入海口,濒临东海,是我国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经济辐射能力带动了整个长三角的发展,使华东地区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经济支柱。因为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上海成为中国第一大都市,高楼林立,基础建设日趋升温,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地的中央空调行业受其带动也达到另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市场容量巨大,受到了各个品牌的关注,都不惜余力的进入这个市场。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上海地区中央空调设备总价在20亿左右(不包含末端市场)。

在区域的管理当中,有些品牌为了方便进行市场操作,以及更好的利用上海市场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会将华东营销中心设在上海,辐射江苏、浙江等地市场。但是,绝大部分品牌还是集中精力来进行对上海市场的精耕细作,充分把握住上海这个成熟的市场环境,争取到最大的效益。目前,上海市场很大一部分份额都集中在上海市区,很多外资品牌早在九十年代就开始了在上海市场的培育,市场成熟度较高,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但是,随着众多国产品牌的纷纷介入,其市场也逐渐处于一个比较激烈的竞争环境当中。在这种情况之下,很多厂家将矛头转向松江、崇明等郊县地区,比如利用船厂搬迁(搬到崇明)等这样的重点工程所带来的市场,来稳固自身在上海地区的发展,渐渐的由周边地区向市区深入。

建国以后,上海人民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从根本上改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条件下畸形发展起来的旧上海,使上海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1978年以来,上海的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符合上海特大型城市特点的发展新路,使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发生了历史性的大变革,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政府机关兴建的行政中心、商用写字楼、金融、医疗、房产等一大批工程项目,以及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著名企业在沪投资,并且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的召开所带来一系列工程项目,为上海地区的中央空调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是随着整个上海经济投资力度的一个趋于饱和,以一些项目的投资也逐渐放缓,一些中央空调设备更新也有着一定的空间。GDP的快速增长,人均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在私人使用上,比如公寓、别墅等项目中的比例也渐渐提高。

"十里洋行上海滩",快速的经济发展水平极大的吸引了各个品牌来到上海市场,很多品牌都将工厂以及总部设在上海,以此来更好稳固其在上海市场的一个地位。一些外资品牌通过较早的在上海市场的开发,以及利用当地用户一个成熟的消费理念,牢牢把握着大部分的市场。但是,国内厂家发展的日趋成熟,是不会轻易放弃这一块巨大的蛋糕的,纷纷进入市场竞争。不过,从整个上海市场的大环境来说,其竞争已经步入了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当中取了,一些恶性竞争的手段,比如利用价格战来推动市场,基本是行不通的。首先,经销商都比较专业,十分注重品牌效应,另外,上海地区的用户对于品牌的选择也趋向于高品质,较好的经济实力使得对价格方面并不是很看重,因此,欲以价格来冲击市场的品牌,在上海市场中很难生存。这也说明了一点,上海市场绝对是一个看重品牌、品质以及一个口碑效应的市场,对于样板工程的建立是极其重要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从招标环境到付款方式,以及一个较好的信誉度等等,市场步入一个更加成熟稳定的发展过程当中。

品牌、市场的成熟度也带来了经销商的快速成长。经销商的资金、技术实力都比较好,对于品牌的忠诚度、对市场的专业度,包括竞争意识、理念等都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程度。首先,一部分经销商从九十年代,市场刚刚发展的时候就开始起步,并且往往都依托于一些著名的外资品牌,比如开利、大金等等,来协助自身的发展。因此,这一部分经销商通过十几年的不断积累,专业程度比较高,建立了一定的,良好的市场关系,对品牌的忠诚度也比较高,公司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市场中的主流经销商。但随着市场一个大环境的变化,这些经销商已经不满足于经销机组设备所带来的利润,逐渐转向更为专业的中央空调工程商。目前,上海地区的绝大部分经销商是以工程商和设备代理商两种形式共同发展,有着两到三个主推产品,根据客户的不同需要来提供不同的产品,这些客户也成为了众多新进品牌主要争夺的目标。另外,有一小部分经销商刚刚进入市场,有些也是从家用渠道转型过来,技术实力、资金实力不是很好,发展也处于一个比较迟缓的状态。

从机型消费结构来分析,由于上海地处华东地区的龙头地位,商用空调市场,尤其是多联机市场是全国发展最为成熟的地区,已经超过了传统的大型中央空调机组的份额。据业内人士分析,2004年大型中央空调机组与小型中央空调机组的比例大致为3.5:6.5。

上海的大型、超大型工程项目很多,此类市场仍旧被大型中央空调机组把握着。对于离心式机组、螺杆式机组、溴化锂机组等市场都各具特色。

离心机市场:

离心机市场依旧因为技术实力方面的原因,一直以来都被外资品牌所占领。在上海的一些超大项目中,离心机组的使用率还是比较高的,基本以特灵、开利、约克等外资品牌为主,约占整个大型中央空调机组的40%。另外,一些国产品牌也开始进入这个方面的市场,也显示了一定的实力,比如美的。

螺杆机市场:

虽然近些年来国内外厂家加强了对螺杆机组的研发投入,但是在上海地区,因为用户在大型中央空调市场中比较趋向于外资品牌,另外,此类市场正好介于离心机市场和商用空调市场之间,发展的并不如其他地区旺盛。据不完全统计,螺杆机市场约占大型中央空调的32%。

溴化锂市场:

目前,上海的城市定位在一个金融、流通领域当中,一些重工业企业,尤其是用冷的工业,比如棉纺行业,这对溴化锂等一些大型机组来说是一个损失。上海也是一个能源紧缺的城市,在电力紧缺、原油价格上涨之后,燃气型空调受到了用户的青睐,政府也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来鼓励天然气的使用。据业内认识分析,2004年上海市场的溴化锂机组容量在1亿元左右,双良、远大等国内企业领衔于市场。

其他方面:

风冷热泵机组,也就是常说的模块机组,技术简单,成本也控制的比较到位,在一些中大型的场合比较受欢迎,是一些国产品牌的主打产品,市场推广的力度也比较大,例如劳特斯、扬子等品牌在此类市场中都比较活跃。

水源地源热泵机组属于一个新兴的产品,其环保节能的特点无疑给电力资源逐步匮乏的市场带来一个新的亮点,其也在慢慢的替代一些传统的中央空调产品,市场的发展空间很大。传统进行水源地源热泵机组开发推广的品牌有美意、西亚特、中宇、佛罗里达等,随着这个行业的兴起,麦克维尔、特灵、清华同方、汇中等品牌也加大这个方面的开发力度。

中小型中央空调市场:

华东地区是中小型中央空调市场的发源地,尤其以上海地区为重点市场。伴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一些商业场所、写字楼、等中小型空间及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需要,这类机组的应用已成为一种趋势,愈演愈盛。据分析,多联机、风管机、冷热水机组、单元式机组分别占到此类市场的70%、13%、12%、5%。

多联机组:

上海是多联机组的根据地,大金早在九十年代就开始对市场进行推广,发展至今,多联机已是上海中央空调市场的在绝对主力,在各个场合中都有多联机组的应用,虽然近两年来更多的品牌在竞争这方面的市场,但是依然无法撼动大金的统治地位。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上海市场多联机市场容量在10亿左右,除大金之外,美的、海尔、三星、东芝、小天鹅等品牌在市场中发展的也较为迅速。

其他方面:

受多联机市场的影响,风管机、冷热水式制冷系统以及一些单元式机组的市场容量并不是很大,据业内人士估计在3亿元左右,在一些餐饮、桑拿等对私营业主成本控制要求比较高的场合中,以及一些房产项目中,风管机、单元式机组等以较高的性价比,使用率较高一点。另外,冷热水机组因其产品的稳定性,在一些别墅项目上得到业主的青睐。

末端市场:

风机盘管是末端市场中的主要消费对象,新晃、开利、天加等品牌具有一定的优势。此外,新风机组和组合式空调箱瓜分了另外的一部分市场,尤其在一些非标的组合式空调箱机组中,天加具有一定的技术实力领先市场。


手机版查看本网页

微信公众号

个人微信

手机:13007606916
13223029089
电话:0371-60957609
联系人:赵经理
QQ:9797618


友情链接

地址:中国·郑州金水区 热线:13007606916,13223029089/ 0371-60957609 E-Mail:mqlbh2016@126.com, QQ:9797618
在线客服:QQ:9797618
Sitemap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