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用空调市场:开利赌钱?赌技术?
国内空调市场价格战的硝烟尚没有散去,开利空调宣布要加入这个竞争达到白热化的市场,开利空调是真的不知深浅,还是自恃实力雄厚、胜券在握?
“在一个充斥着公司丑闻的环境中,联合技术公司没有‘新闻’。”这是联合技术公司CEO乔治·大卫的至理名言。
在这样一种观点的指导下,联合技术公司的各个事业部门都以低调而著称。“做好自己的工作,自然会有好的成绩。”因此,开利空调的全球CEO戴杰儒(GeraudDarnis)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同样表现出了联合技术公司所特有的低调作风。
相比通用电气,在中国知道联合技术公司的人显然少得多。但在美国,联合技术和通用电气一样属于工业界的领导者,如在国内名声显赫的波音公司,曾经就是联合技术公司的一个分支企业。
联合技术公司原名联合航空运输公司,从事飞机制造、和航空运输。1934年,因美国政府反对在一个公司里既进行航空运输又制造飞行设备,将联合航空运输公司按照业务分成了三家企业,这就是现在的联合技术公司、波音公司和联合航空公司。经过几次并购,联合技术现在拥有开利空调、奥的斯电梯、生产“黑鹰”直升机的西科斯基公司、为波音公司提供发动机的普惠公司等一系列在工业界领先的企业。
最近十年,联合技术公司每股收益翻了四番,对投资者的回报率甚至超过了“神奇的通用电气”,联合技术公司十年间的总盈利上涨了600%,公司的利润增长达到了两位数,但联合技术公司CEO乔治·大卫却并未因此获得像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那样的名声,因此,美国《商业周刊》称大卫是一个“未被歌颂的CEO”。
乔治·大卫在开利空调公司的继任者戴杰儒,同样推动了开利空调的快速发展。
“开利新的压缩机中心将使开利目前在中国大型商用压缩机的年产量提高15倍。”开利全球总裁戴杰儒说。
自从1941年,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安装了第一台开利空调之后,开利空调进入了众多人们所熟知的场所,如人民大会堂、F1赛场、上海体育馆等。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开利业务开展最好的地区之一。“我们非常自豪,能在中国商用市场占有重要的份额,并开始进入轻型商用市场,”戴杰儒说,到2010年中国空调市场还将增长100%,“因此我们把在这里的投资看作开利未来在亚洲,乃至整个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10月29日,开利空调在上海成立了全新的商用压缩机生产中心,第一期投资额为1500万美元。至此,开利在中国已经拥有11家企业,2000多名员工。开利空调在中国每年5亿美元的售额,已经占开利全球销售额的5%。
开利的这一新压缩机生产中心,将使得开利在中国的商用压缩机生产量提高15倍,这些压缩机将用于商用空调和冷冻市场。并且,这些产品除了供应中国本地需要以外,还会出口到全球各地。此外,开利还有意进军中国家用空调市场和继续扩大在中国的商用压缩机生产线。
开利全球商用压缩机生产中心剪彩仪式之后,开利空调全球CEO戴杰儒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争食家用空调市场
《21世纪》:现在家用空调的利润率已经低于5%,同时又面临原材料涨价的压力,开利怎么会对家用空调市场感兴趣?
戴杰儒:此次全球范围的原材料涨价,必然会导致中国一些小企业很难再靠价格战生存下去。开利中国今年下半年的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增幅仍超过20%,相比业界,我们的成长率高很多。
《21世纪》:现在的问题是,目前希望进入家用中央空调市场的中国本地生产商,在家用空调市场已经经历了非常激烈的竞争,具有强大的渠道和销售能力,开利在这方面是否是空白?
戴杰儒:开利的确在中国刚刚开始推出家用中央空调,但是,开利在全球家用空调领域同样处于领先地位,我们会引进更好的技术和产品,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开利会在这一领域取得成功。
《21世纪》:东芝开利和美的集团合资可否看作开利空调进入中国家用空调市场的前奏?
戴杰儒:你提到的项目是正确的,东芝开利和美的在广东顺德进行了合资,合资工厂将生产东芝牌空调,并且会在中国国内以及全世界进行销售。开利和东芝在全球还有一个合资公司。这是开利空调进入中国家用空调市场的方式。当然这只是我们的第一步,你将会看到更多的举措。
《21世纪》:在东芝开利和美的合资之前,开利曾经和美的进行过谈判希望单独收购美的,那么现在开利是否会收购国内其它空调厂商?
戴杰儒:对此,我不作评论。《21世纪》:开利东芝和美的的合资中,开利东芝的投资额超过2亿美元,而开利商用空调的压缩机生产线投资额才1500万美元,这是不是说明家用空调的市场更为广阔?
戴杰儒:家用空调市场现在就比商用空调市场广阔很多,我相信在未来,家用空调市场会比商用空调市场大更多。
《21世纪》:开利是否有计划以“开利”品牌进入中国家用空调领域?
戴杰儒:我们希望开利空调被应用在所有市场领域,开利空调已经在所有的商用空调领域进行了投资。在未来,你可能会看到“开利”这个品牌在家用空调领域出现,但今天我不会公布具体的情况。
《21世纪》:开利在国外有针对家庭使用的空调机,但在中国,我们好像几乎见不到开利家用空调,这是不是说开利在美国的经验也不一定在中国适用?
戴杰儒:到目前,开利空调还没有在中国就家用空调领域进行直接投资,等市场成熟以后,我们会在全球进行家用空调的投资,当然也包括中国。
技术是杀手锏
《21世纪》:你认为家用中央空调市场竞争的关键是什么?是价格吗?
戴杰儒:家用中央空调的技术无疑是比较复杂的。我认为,在这一领域的经验和技术将会成为决定家用中央空调生产厂商成败的最主要因素。
《21世纪》:技术领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开利空调的产品?
戴杰儒:好的技术具有更好的效率,更方便的使用,这也是消费者为什么会选择开利的原因。
《21世纪》:100多年来,开利一直成为空调业的领先者,在研发方面的原因有哪些?
戴杰儒:实际上,是开利公司的创始人开利博士发明了空调。开利公司非常注重在研发领域的投入,且每年都取得很多空调方面的专利技术。在过去三年中,我们获得的专利项目数量比我们后面五位竞争者的总和还要多。从这一点上来说,创新和研发投入是开利空调作为市场领先者的主要原因。
将在华建研发中心
《21世纪》:美国另一家知名空调制造商,美国约克国际公司于近日在无锡设立了其亚太地区首家研发中心,开利是否也将在中国建立一个研发中心?
戴杰儒:我们在全球有很多研发中心,我们也有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的打算。未来几年内,开利将在研发投资上迈出更为重要的一步,其中包括在上海建造一座世界一流的实验室。
《21世纪》:联合技术公司有关高层表示,公司现在有非常充足的现金资产,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会更多地考虑收购兼并,开利空调有否这样的计划?
戴杰儒:到目前为止,开利已经投入了1亿美元在全球进行了很多的并购。在中国,开利为了保证自己在中国市场的领先地位,也会继续进行投资。
《21世纪》:有材料表明,2000年至2002年,开利中国的销售业绩比前一个2年增长了40%以上,利润同比增长128%。开利中国的利润上升幅度比销售业绩快很多,其主要原因在哪里?
戴杰儒:我们在中国的增长有非常好的数据反映,现在开利中国的销售额已经占到整个开利空调全球销售额的5%左右。这是我们在中国投入的反映,在技术、生产、人员等各个方面,我们都投入了巨大精力。
《21世纪》:利润的大幅上升是否和开利空调现在本土化的程度比较高有关?
戴杰儒:是的,我们在中国做了很多本地化的工作。在20年以前,开利空调几乎都是进口的,但目前在中国国内销售的开利空调中,90%是中国本地生产的。
我们在中国寻找了本地供应商,以此削减成本。此外,我们也引进了比较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这对于在中国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是非常有帮助。开利中国所使用的技术、流程以及规范都和开利全球完全一致。目前,开利压缩机生产线上的产品有部分也会用来出口,提供给开利全球使用。这一切对开利中国的良好财务表现有很大帮助。
《21世纪》:不可否认,商用空调现在还有比较高的毛利,这也吸引了海尔、科龙等公司进入家用中央空调市场,是否开利在这一市场面临众多中国生产商的竞争?
戴杰儒:确实会有一些竞争者入这个市场,但我们相信,开利会在市场上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因为开利拥有非常领先的技术,特别在核心的压缩机部分,这些技术是开利在一百多年发展历史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后来者居上?
旭日
开利空调的母公司是拥有与通用电气一样显赫名声的跨国公司——联合技术。出身名门,意味着开利空调实力的雄厚。与通用电器喜欢张扬的高调迥然不同,联合技术以低调著称,这种风格显然严重影响到了开利空调。因此,1941年就进入中国市场的开利空调,尽管已经在中国拥有11家企业、2000多名员工,年销售5亿美元、已占开利全球销售额的5%,绝大多数中国人依旧不知道开利空调是何方神圣。
如今,开利空调引起中国空调界的高度关注,并非因为它系出名门,也并非因为它在中国商用空调领域里一直高歌猛进,而是因为开利空调正式宣布——将进入中国家用空调市场。家用空调?这是一个让很多国内的空调企业不堪回首的领域。
记得1999年8月,刚刚参加工作的我在广州买下第一台1匹功率的分体式空调的时候,花去的是2500元人民币,这好象是当时最便宜的一款机型了。短短3年过去,这种功率的空调已经跌到了千元左右。身为消费者,我们经常感谢如火如荼的价格战,但很多空调企业却因此葬身市场。如今,国内空调市场价格战的硝烟尚没有散去,开利空调宣布要加入这个竞争达到白热化的市场,开利空调是真的不知深浅,还是自恃实力雄厚、胜券在握?
不论后来者能否居上,在家用空调领域,开利空调继续保持原来的低调恐怕比较麻烦,毕竟,中国的老百姓现在已经有了很强的名牌意识——你牌子再大,我没有听说过,就是不买账。开利空调全球CEO戴杰儒,在信誓旦旦之余,不知是否明白这个道理。
资料:
开利空调年收入100亿美元,是联合技术公司的组成部分。联合技术公司2003年度收入310亿美元,位居《财富》杂志全球500强排行榜第141位。
(摘自《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