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真的只能靠“风”来吹散吗?

2016年01月20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曾几何时,雾霾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热议的话题。特别是今年入冬以来,全国大面积的雾霾天气,影响范围之广、发生频率之高令人触目惊心。有毒的空气遮蔽了阳光,遮挡了视线,更打击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信心。“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京津冀不相信好肺”——一句调侃的网络流行语道出了人们面对一波波雾霾的痛苦和无奈。

雾霾严重短暂的措施,得不到治愈根本

除了特定的气象条件,一般认为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排放、冬季取暖烧煤等导致大气中颗粒物浓度的增加是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但对于治理雾霾的迫切心情却是高度一致的。除了学者、媒体等大声疾呼,一些地区已经通过限产、停产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或是限制机动车出行等措施来治理雾霾——这些方法的实施,应当说在一定程度减弱了雾霾的杀伤力,也换来了短时期内诸如“APEC蓝”那样的好天气。

治愈还是需要从根本,仅靠“老天”需要时机

然而,雾霾却从未远离我们,现阶段各种治霾的手段效果也并不理想。在不知不觉中,空气指数“爆表”居然出现了常态化的趋势。人们对于雾霾,更多的时候只能期待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风吹雾霾现太阳”,从而能够享受几天户外生活。

单单靠风驱散雾霾显然是一种被动式的治霾手段,效果上几乎是“听天由命”。反观历史上诸如伦敦雾霾治理等事实经验,没有一个地区不是依靠主动治霾来重返蓝天白云生活的。

那么,我们的治霾之路在哪里,除了“风”,有没有从根源上驱散雾霾的新途径?

我国是一个工厂业、煤炭、私家车使用负荷的“大国”

无论雾霾产生的罪魁祸首是谁,毫无疑问都和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城乡交通规划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产业结构上看,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工业部门依然占据较大份额,特别是像在河北这样的钢铁大省,很难说雾霾的生成和工业生产的排放没有关系。

从能源结构上看,煤炭依然是我国最重要的消费能源,煤炭燃烧带来的粉尘等污染物毫无疑问也是雾霾的主要成分。从城乡交通规划上看,特别是公共交通设施发展的相对落后,导致了私家车为代表的汽车数量激增,加上燃油质量等问题,大量汽车尾气由此飘荡在我们的上空。

加强群众绿色出行意识,同样可从侧面做好基础

要想从源头上治理雾霾,就要多管齐下,从产业升级、清洁能源、交通优化等多个层面实现同步转变。这些转变固然是全社会喜闻乐见的,但摆在眼前的现实挑战却是,在经济下行、财政收入减速的背景下,如何解决转变过程的资金供给问题。

具体的说,就是如何在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引导资金更多地流向有助于产业升级、有助于刺激绿色能源消费,有助于城市公共交通水平提升的地方,通过影响企业的投资取向,进而影响经济的取向,最终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增加效益、改善环境的经济增长方式。

对于雾霾的言论的是数不胜数,但是始终得不到一个很好的解决方式。老百姓们对于一些措施根本不能加以理解,也不会去实行。其实还是存在一种心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很多时候还是不要做让自己悔不当初的事情。


手机版查看本网页

微信公众号

个人微信

手机:13007606916
13223029089
电话:0371-60957609
联系人:赵经理
QQ:9797618


友情链接

地址:中国·郑州金水区 热线:13007606916,13223029089/ 0371-60957609 E-Mail:mqlbh2016@126.com, QQ:9797618
在线客服:QQ:9797618
Sitemap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