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森自控在上海建设第二个全球总部
今年秋天,聂伟泉(Trent Nevill)将带着妻子和一对儿女,正式从美国威斯康星州搬到中国上海定居。中国的市场地位,在这家美国工业设备制造巨头的全球业务版图中空前提升。
江森自控是世界上第一个恒温器制造厂商,也是世界最大的汽车电池供应商,电池年产量超过1.4亿块,占世界总产量的1/3。该公司去年位列《财富》世界500强的第245位。目前主营业务包括建筑设施效益、储能电池和汽车座椅。
在江森自控供职21年的聂伟泉,是该公司副总裁,在今年3月被任命为亚太区总裁之前,他负责北美地区的建筑能效业务。聂伟泉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总部位于美国密尔沃基市的江森自控,正在上海建设第二个全球总部。这是江森自控唯一一个海外总部,预计2017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初始员工预计达1200人。这将是聂伟泉的新办公地点,也将成为江森自控指挥管理中国及亚太地区业务的“中枢”。
“Asia First”(亚洲最大)是江森自控早已提出的战略。在该集团,以区域业务负责人身份进入现有15名高管名单中的,仅有亚太地区,且有两人。除聂伟泉外, 还有江森自控亚太区执行副总裁Susan F Davis,她已于2014年6月先行迁居上海,为江森自控筹建上海总部开展人才规划、组织和调动工作。
“从业绩贡献率上看,中国毫无疑问是江森自控最大的海外市场。”江森自控建筑设施效益副总裁兼中国区执行总监吴松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称。不过,他并未透露具体数据。
在聂伟泉看来,江森自控在上海成立第二个全球总部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举措”。“不仅向客户证明了我们对中国市场本地化的重视,也将在内部进行一系列业务调整。”他说,江森自控将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并购等等,并在此基础上,理顺公司结构,尽可能贴近中国客户,即决策时要尽量本地化。
“目前我们约70%的日常决策,是基于中国本地情况而作出,无需考虑其他海外市场情况。”聂伟泉称,上海总部将帮助江森自控克服时差和空间阻隔,进一步缩短决策链条。江森自控上海总部的设立,以及聂伟泉的到任,显示出中国经济“新常态”,不仅未打击国外工业企业开拓中国市场的热情,而且蕴藏着新的商机。
建筑设施效益是江森自控的三大主营业务之一,产品涉及楼宇自动化系统、商业和住宅供热服务、暖通空调系统(HVAC)、节能和绿色建筑咨询服务、工业冷冻、安防及消防解决方案,以及楼宇控制系统的维护与保养服务等。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十余年,中国的高楼大厦,在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今这一火热景象不再,对于江森自控来说并不是好消息。
“大约在三四年前,我们已经预见到了现在的经济形势,为此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吴松称,“我们预见到了中国在节能环保上会有更高的标准,所以从前年开始研发产品。当中国新建建筑的增长速度放缓时,既有建筑如何更有效、更精致地运行成为趋势,所以我们大力发展客户服务体系,发展既有建筑的后市场。”
花在既有建筑后市场业务上的精力,主要在一线城市。吴松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大概在五年前,江森自控既有建筑的业务量占整个建设设施效益业务量的10%,其中只有10%-15%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如今这一数字已达到25%-30%。
这并不算高。在新加坡以及一些发达国家,既有建筑业务通常占总业务的七成以上。吴松认为,在不远的将来,北上广深的既有建筑业务量也很快会超过一半,“只是时间问题”。三四线城市,则成为江森自控建筑设施效益业务瞄准的新市场。
吴松认为,城市发展至少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投资阶段,即投资盖房子,需要有大量的设备;二是持续自我造血的阶段。
“投资阶段,大家当然都愿意进去,但除此之外,我们还会看这个城市是否具有经济可持续增长力。”吴松称,这不仅是看一个城市,还要看一个城市集群, 看是不是有产业能够支撑这个城市的长期发展,据此才有更好更长远的投资计划。此外还要特别注意这个城市是否为“炒作型”,需要谨慎对待。
根据上述标准,吴松认为,湖南衡阳一带“非常合适”。“虽然现在的经济不是很发达,但是产业集群是存在的。”
“江森自控在中国肯定会有更进一步的投资。”吴松对界面新闻记者称,真正的问题在于,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更合理地投资,包括投资什么行业、产品;此外,更加需要关注的是如何管理,如何同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结合。
“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有了更高的标准,在建筑能效方面,需要生产更符合中国需求的高能效产品,解决中国城市集中供热、集中供暖、集中能源站等需求;同时还要增加解决方案方面的投资,即在能效方面采取新的业务模式,类似于合同能源管理,分享式的、担保式的等等,都值得投资,这些方面都已列入江森自控的能源计划中。”吴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