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企业集体“圈地扩容” 专家称并非明智之举
2004年05月09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这是蓄谋已久、用心良苦的集体‘单边行动’。”言及空调企业日甚一日的“圈地扩容”热潮,有人这样评论。
5月4日,价值1400万元的日本进口空调设备运抵奥克斯南昌基地。就在1个月前的4月6日,总投资10亿元、占地1000亩的奥克斯南昌工业园启动,设计年产能300万台。
4月18日,格力电器重庆生产基地二期工程竣工投产,年产能跃升至200万台(套)。格力电器由此对外宣称:四大生产基地产能累加,总年产能突破1000万台(套),全球范围规模领先。
不完全统计,在建中的空调基地至少还有:美的空调武汉基地,年产300万台;志高空调佛山4500亩的世界级制冷中心。
增产扩容空调企业的利润稻草
依循常理,国内空调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而以格力、美的为代表的空调巨头非但不控制产能,反而进行大规模外埠扩张,空调年产能力率先突破1000万台,反常之举值得关注。
格力电器总经理董明珠表示,“有市场才有工厂,格力不断扩大产能,不是盲目投资。用规模来调整价格,我们要用自己的行为进一步规范、整顿空调市场。”
奥克斯空调公司总经理陈光辉也认为,市场经济时期,企业的一切均以市场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工厂生产什么,市场需求多少,工厂生产多少,一切由市场说了算。
“空调行业中产能过剩仅是指那些三四类品牌既无实力又无市场的杂牌企业。”奥克斯全国市场总监李晓龙解释,尽管2003年遭遇SARS、原材料涨价的“冲击”,国内空调生产企业多达300余家,总产能突破3000万台。但市场容量毕竟有限,空调行业前10强品牌的总销量已占去全国市场总销量的80%以上,而格力、美的等前三强空调品牌的销量又占去了空调10大品牌中的70%左右的份额。也就是说,全国市场80%的销量掌握在3%的空调企业手中。
去年年底,格力电器在珠海的四期工程投产,五期工程开建。四期工程完成之际,格力空调在珠海一地的产能就达到了600万台。此次又在重庆建设二期工程,频繁增产扩容,格力意图何在?
“作为大型企业,产品面向全国也要面向世界,产品过于集中一地,将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成本问题,二是运输问题。”格力电器董事长朱江洪当着记者的面算了一笔账,从珠海长途跋涉把空调运到重庆、四川、贵州等地,成本高出一大块,每台空调最少增加100元的成本,100万台就是1个亿。“异地增产、辐射周边,就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朱江洪说的很直接。
规模光环下的国际化幻象
陆刃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家电课题组专家,他们的研究结果大胆预测:“五一”前后,空调价格将出现雪崩。同时,陆刃波始终认为,“内需市场再大也有它的承受极限,产能严重过剩的背景下,空调企业集体圈地,增产扩容是不智之举。”
北京市商业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高以道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增产扩容是空调企业狂打价格战后的必然行为,但厂家企图通过造大规模以抬高利润的做法尤需小心,搞不好会把自个儿拖累得很惨。国内产能、国外消化,这也是可能的,关键是要尽量规避反倾销官司。”
格力电器董事长朱江洪早就认定,中国空调出口最终只能集中在若干大品牌身上,他反对国内媒体炒作空调同质论,“各个企业标准不同、要求不同、管理不同,不可能同质化。”
朱江洪对空调企业可能遭遇到的反倾销问题相当敏感,“格力在巴西有一个生产基地,目前计划加大巴西投资力度,增加巴西出口,万一中国面对反倾销问题,巴西就可以避免。”
“格力率先达到了1000万台的产能,2005年,美的、奥克斯、志高都有能力突破1000万台,加起来就是4000多万台,谁能消化掉?扩容之后怎么办?”帕勒咨询公司资深董事、国内知名的家电营销研究专家罗清启忧心,空调企业走不出有“产”无“能”的误区。“劳动力低廉的比较优势不是终级目标,不能依赖所谓的比较优势,必须赢得竞争优势。在一个博弈的‘局’里,个体而言或许是理性的,但也可能造成群体的非理性繁荣。满足于接OEM订单,做跨国工厂毫无价值、毫无意义。空调品牌要生存,单方面增产扩容是懒惰的表现,创新优先、技术兴企才是根本。”
高以道分析指出,一个品牌要成为行业龙头,需具备三大要件:一、技术创新是开拓市场和长期掌控市场的先决条件,在市场发展的步伐中产品技术必须与时俱进,并以此来延长用户的忠诚度;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高,要有引导市场消费的能力。行业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而市场消费导向是靠企业引导和生活环境的影响来决定。因此,行业龙头企业在市场导向中的作用无法替代;三、龙头企业能够有效整合企业资源、握控产业链。
大品牌不涨价,小品牌涨价就是死。价格战,还是要打下去。今年是空调企业拼实力、耐力、智力和市场运行能力的一年。增产扩容是空调企业争当“霸主”的一种体现,更惨烈的竞争已经让人嗅到了硝烟味道。
信息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