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空调业必然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制造企业灾难:大半企业要出局,谁买单?
2004年的空调市场,一开局就注定要受到万众瞩目。一方面,从2003 年8月份以来,钢材价格上涨了 11.5%至21.5%,部分优质钢材上涨了 40%以上,中型钢材上涨20%以上,截至目前,原材料价格还在持续上 升。但同时,整机价格却在下跌,平均降幅达到25%左右,这使得制造企业面临着将产品低价抛出去,利润却没了的窘迫状况,实际上众多空调企业在亏本赚吆喝。
另一方面,由于2003年的非典影响,人们对健康空调的需求不断提升,这使得过去遗留下来的大量库存产品因功能单一、外观陈旧等原因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仍旧大量堆积在仓库中,而这无疑给面临成本上升、价格下跌的制造企业雪上加霜,大量无法变现的库存产品造成企业资金被大量占用,资金链条随时有崩断的可能。
而更可怕的是,这些陷入“囚徒困境”中的制造企业非但不反思自身问题,却掉入了另外一个怪圈,靠套经销商淡季款和借银行的大笔贷款做起了“现代杨白劳”。生产线上用着还未结算的原材料和经销商的淡季打款,周转资金用着银行的大笔贷款,产品能卖出去还好,这样经销商、分供方、银行有可能收回欠款,而一旦市场风云变幻,制造商经营不善,这些经销商、分供方、银行真是要在讨债声中度日了。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2004年必然会有一半的工厂关门,这些关门的企业其实是被自己打倒的,没有诚信、没有高品质的产品、没有服务保障、仅靠低价不能支撑市场,最终是要被消费者抛掉。
经销商灾难:工厂倒了,经销商倒霉
一般来讲,空调生产企业最能吸引经销商打款的就是淡季打款贴息、认库补差、年终返利、工程机政策等。有关资料显示,一些空调企业许诺的年终返利往往能够达到5%甚至更高。但殊不知,一些机会主义“ 三八”企业(3月开门,8月关门)、小企业、以及势力较弱的企业,就是将这些优惠的政策做成一个个甜言蜜语的“圈套”,一旦淡季款到手,他们往往因为这样那样的突发事件,比如企业破产、关门等,给早已提前打款的经销商来个措手不及,所有的优惠政策更是成了“水中月亮”,这些企业不但拿了货款不给货,连年终返利也难以兑现。
而这些工厂倒了的同时,经销商不但收不回淡季款,还要为这些工厂买单。拿不到欠款,拿不到返利,经销商只能拿库存产品抵债,以超低价格卖出变现,而这无疑于剜自己的心头肉。
同时,接踵而至的还有不断的服务问题。《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谁卖货谁负责,也就是说消费者从哪买的空调就找谁,但现在人都跑了,问题空调该怎么办?经销商真成了替罪羔羊。
其实,此前发生的乐华事件就是最好的明证。被套牢货款的众多经销商成了这场骗局的最终受害者,钱没了,还要替乐华背上沉重的服务包袱。如果从一开始乐华经销商就识破了这个骗局,或者说不曾受到乐华空调极具诱惑性的销售政策的蛊惑,恐怕就也不会面临如今索债无门的局面。
分供方灾难:送货难,要钱更难就连风险最低的上游原材料配套厂商,也将面临无法避免的灾难。一方面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导致压缩机等配件价格上涨,另一方面制造企业无视原材料上涨,一味维持配件价格,压榨分供方利润,最终导致分供方成本难以为继,送货困难。
不但如此,由于一些制造企业与分供方实行的并不是现款现货,而是先送货半年后结款。但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很多制造企业不得不通过降价来变现资金,这样才能给分供方结算。但一旦市场变化,整机厂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倒闭,工厂倒了,则分供方的资金将会被席卷一空,最终不得不靠打官司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消费者灾难:生产者“蒸发”,经销商“短命”
消费者在任何时候都是作为弱势群体存在的,这很大程度上导致消费者经常成为“受害者”。作为消费者花钱买了便宜货,高兴之余,厂家没了,原来终身保修的承诺也成了一纸空文,成为骗人的把戏,而经销商也不知能存在几天,他们已经购买的空调今后将无人“买单”。
根据行业估算,目前没有质量、服务、信誉保证的问题空调已经超过500万台,并且这个数据还将以每月3 0万台的速度持续增加。这将会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的灾难,而单纯依靠12315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消费者的权益不断遭到侵害。
正是有了上述因素的存在,有关专家预言,2004年将是中国空调业面临最大困难的一年,处处危机四伏,稍有不慎,就可能“崩盘”。但是专家同时也指出,困难与机遇是同时存在的,只要发现机遇,把握机遇,就会渡过难关。作为制造商要诚信经营,靠品质、服务占领市场,靠研发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来满足市场。作为经销商要选准品牌,防 止品牌逃匿,看清发展势头,实现双赢。作为供应商不要被套,要选择有实力的制造商合作。作为消费者当然要选准品牌,不要被眼前的价格迷雾挡住视线。有关专家预测,今年将是大洗牌的关键一年,经过今年的洗礼,中国空调市场将会更干净、更健康、更快发展。 --中国空调制冷网小新摘自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