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国际化遭遇三大难题
2007年01月16 00:00:00 来源:制冷快报
2006年12月9日,中国商品孟买展览会召开,一种“遭遇”几乎发生在所有的参展商身上:小到眼镜盒,大到摩托车,每一样参展产品都被近乎疯狂地抢购。
同样是“中国制造”,在众多发达国家却难有这种境遇,中国品牌的国际化之路困难重重。
为什么在中国市场上曾经叱咤风云的一流品牌,比如TCL、海尔、联想等,一到国际市场就要么出问题,要么举步维艰?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品牌在国际化战略上没有解决好三大难题。
路线难题:
“先难后易”or“先易后难”
到底是应该执行“先难后易”的大张旗鼓式路线,还是应该执行“先易后难”的逐渐渗透式路线?
2006年岁末,海尔张瑞敏撰文坦承“海尔进入了高原期”,海尔在国际化的道路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美国海尔虽然小冰箱份额已经数一数二,但是却很难打入美国社会主流的500-700毫升冰箱,海尔在美国市场仍然还是边缘化品牌,距离主流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记忆犹新的是,海尔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化时雄心勃勃地提出了“先难后易”的国际化路线,即先占领发达国家市场,然后以高屋建瓴的形式进入发展中国家。然而时至今日,据中国品牌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海尔在海外销售只占总销售额的22%,这与当初海外销售占三分之二的战略目标仍然相去甚远。
上一页123下一页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