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危机与高能耗之困
能源危机悄然逼近
近年来,汽油价格持续上涨。在整个珠三角地区,成品油特别是柴油货源紧张,使许多加油站陷入无油可加的境地。而长三角地区也频频告急。市场供应紧张迅速推高汽柴油价格。华北、华东、华南,中国最富经济活力的三个地区,成品油供应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紧张,这已影响到了经济的正常运行。
短缺的石油供应与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石油需求间的矛盾已十分突出。据统计,我国的石油消耗在过去20年里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预计到2010年达到3亿吨左右。而国内年产量仅能达到不足2亿吨,届时,我国石油供需缺口将近1亿吨。
电力供应同样不容乐观。2003年以来,全国各省先后拉闸限电。而一些耗电较大的生产企业在用电高峰期间不得不暂时停产。一些城市也决定,在对该市商场娱乐场所夜间实施停业错峰的同时,将所有马路上的路灯关闭一半,全力保障居民用电。长三角地区大量民营经济体企业不得不自备柴油机发电,以保障生产。
种种迹象表明,当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和电力消费国后,主要能源的供求格局已发生较大变化,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开始显现,并且呈现越来越大之势。
建筑耗能吞噬能源
建筑能耗不仅总量大能效低,而且污染十分严重,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已建房屋有近400亿平方米属于高耗能建筑,新建房屋有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而且不合乎节能要求的类似建筑,在我国的农村和城市遍地都是”。
2003年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便开始对我国的综合能源状况进行了调研,其中关于建筑节能的调查结果让人震惊。
调研报告称,我国能源资源总量约为4万亿吨标准煤,而当前我国建筑耗能黑洞正日益扩大。“如果任由这种状况继续发展,到2020年,我国建筑耗能将达到1089亿吨标准煤,超过2000年的3倍”;“到2020年,空调夏季高峰负荷将相当于10个三峡电站建成后满负荷出力,相形之下,2002年夏季全国空调高峰负荷已经达到4500万千瓦时,相当于2.5个三峡电站建成后满负荷出力。”
国家建设部科技司副司长武涌认为,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居住建筑各部分耗能所占的比例分别是:采暖空调占65%、热水供应占15%、电器照明占14%、炊事占6%。
这是一个不协调的比例结构,它将产生不良的连锁反应,“仅空调一项,2001年全国新增房间空调装机容量已经超过三峡电站竣工后的发电总装机容量。”
据了解,目前建筑用能的增加,对全国的温室气体排放“贡献率”已经达到了25%。“因建筑耗能高,仅北方采暖地区每年多耗标准煤18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70亿元;多排二氧化碳52万吨。”武涌认为,当前建筑能耗不仅总量大能效低,而且污染十分严重,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能源缺口远虑近忧
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提供的一份中国工业发展报告预测,到2010年和2020年,我国石油供需缺口将分别达到1亿吨;煤炭供需缺口则可能超过约为3亿吨。
根据该报告预测,虽然天然气在2010年有望基本保持供需平衡,但到了2020年,供需缺口将达650亿立方米。此外,作为工业生产原料的铁矿石,其产量也将只能满足钢产量需求的不到40%;有色金属的主要品种铜、铝、铅、锌的矿产储量也严重不足,据专家评估,大多数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保证年限只有十几年或二十几年。
从资源利用率角度来看,目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一方面,我国能源瓶颈制约因素一时难以解除,另一方面,我国的高耗能产品出口态势依然在增长。
为此,有关人士担忧,我国高耗能产业面向国际市场的发展思路,不仅会使我国可能成为世界高耗能产业转移的中心,还会进一步加重我国能源紧张局面,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是雪上加霜。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寿荣说,近年来,发达国家普遍从能耗、环保、税收等方面对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等高耗能项目进行限制,迫使这一产业向境外转移。而我国目前在建和已经建成的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等生产线,已经超出国内需求的一倍以上,尽管如此,各地上马的积极性依然很高。不少新上高耗能项目的主要市场在国外,说明我们正在不惜以资源、环境为代价,不顾国内能源紧张的形势,努力为别人提供高耗能产品,实在得不偿失。
盲目发展高耗能产业给环境、能源、运输等带来巨大压力。由于高耗能产业的发展,一些能源产区的大气和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发展污染环境的高耗能产业,表面上看是推动了经济发展,但如果考虑到环境污染的代价,可以说是赔钱的买卖。
高耗能产业的过度发展,不仅加重了我国经济瓶颈的压力,还诱使许多地方产业畸形发展,出现能源产区大规模缺电的怪异现象。
按照当前市场的发展趋势,高耗能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还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从国家经济安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率等角度看,高耗能产业的前景显然并不乐观,专家认为,目前这种只顾眼前利益的盲目发展态势无异于“饮鸩止渴”。况且,这种盲目发展潜伏着巨大市场风险,不仅会给国家资源、环境带来压力,还有可能给地方经济造成沉重打击。
节约能源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能源、原材料等资源基础上的。目前,工业部门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70%以上,而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又占整个工业终端消费的70%以上。也就是说,这些高能耗行业差不多消耗了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一半。高能耗行业盲目发展,使能源供应紧张局面和宏观经济过热的势头推波助澜。在能源供应紧张,24个省市出现不同程度拉闸限电的背景下,拒绝高能耗企业落户、临时调高个别行业的用电价格,可谓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
对高能耗产业盲目发展说“不”,有对当前经济趋热的担忧,更有着眼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长远考虑。事实证明,高能耗必然带来重污染。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要高出10倍以上。全面推进节约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GDP增长仍是考察政绩的重要指标,而因为需求旺盛、高能耗企业仍有利可图的现实面前,宏观调控能发挥多大作用,专家认为,一是看各级政府对高能耗企业的落户门槛能筑多高。二是看从用水、用电、税收等政策上,能把这些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到多高。从实践看,企业生产成本越高,其在资源利用上就越精打细算。
有关专家指出,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已没有可能再通过粗放型能源消耗模式来实现。今后的经济形态应当是资源节约型的能效经济,而能效的提高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将成为中国可持续能源发展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