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暖气不暖说改革成本
2003年12月15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入冬以来,供暖问题一下子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许多居民区暖气不暖,且迟迟得不到解决;少数人故意不交取暖费,而交了钱的却要无端地受他们的牵连……有人说,这是取暖市场化的结果,以前取暖作为一种福利时决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准确。
取暖市场化是大势所趋,本身并没有错。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是因为我们在与之相关的一些方面做得还不够。显而易见,取暖要走向市场,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每一户居民必须成为独立的消费个体。只有这样,他们才会遵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也才能有真正的约束力。而要使居民成为独立的消费个体,就必须改暖气管道的串连式为并联式,实行分户供暖。
毛病恰恰就出在这里。在取暖走向市场化的时候,多数旧的居民楼并没有完成这样的改造,而在串联的弊病充分暴露之后,有的城市居然宣布分户计量办法推迟两年实行!尽管有关部门规定新建住宅的暖气管道必须并联铺设,但监督实施的力度不够,建筑商为节约成本依旧采用串联的方式。于是,问题就出来了:个别人有恃无恐,故意欠费;供暖方从经营的角度出发不放暖气,交了钱的自然就受了牵连。这样,市场规则就在取暖消费中失灵了,群众的利益特别是交了钱的群众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损害。
从一定意义上讲,任何一项改革都是对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分配,都会有一部分人的利益在一定的时间内受到一定的损失。这就是改革需要付出的成本。但这当中有的成本是必须的,而有的却是可以避免的。诚然,改革措施的制定和出台总得有先有后,解决问题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这并不能成为改革措施不完善、出了问题不解决的借口,更不能成为有关部门推卸责任的托词。否则,就是人为地增加改革的成本,让群众的利益受到不必要的损失。仍以取暖市场化为例:假如我们事先能够将问题考虑得充分些,及时完成旧楼管道的改造,假如我们事后的措施得力些,使并联的规定真正得到落实,那么,许多问题和矛盾就不会出现,即使出现了也能得到迅速解决。
要改革就必须付出成本,要前进就必须忍受阵痛。而政府的责任,就是在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千方百计将这种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想方设法将阵痛压缩在最短的时间内,特别是当某项改革涉及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时更应如此。这两点当中,做不到任何一点,都可以说是失职。
这件事也再一次地提醒我们,不能只管出台改革的措施,而不考虑时间、地点和条件,不管改革所必须的配套措施的制定和落实,否则就有可能人为地增加改革的成本,额外损伤群众的利益,进而影响群众对改革的信任和支持。取暖问题市场化改革是这样,其他方面的改革也是如此。
--中国空调制冷网 小新 摘自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