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应建低能耗住宅
2002年03月18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尽管城市建筑的外观越来越“豪华”,落地窗越开越大,但是采暖和制冷期越来越长,能耗越来越高,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住宅?
来自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母校瑞士苏黎世联邦高等工科大学的建筑物理博士后田原女士告诉记者:欧洲许多国家已经淘汰我们现在居住的“传统住宅”了——尽管很多传统住宅的外表和室内装修看上去非常豪华奢侈。欧洲人现在普遍使用的是高舒适度低能耗住宅。
这是能源危机后欧洲各国政府作出的共同选择,欧洲人把这一选择称为高舒适度低能耗建筑的战略决策,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在任意气象条件下,通过对建筑的合理设计、合理选材,最大限度地把室内自然温度控制在人体舒适温度范围内,从而在为居住者提供健康、舒适、环保的居住空间的同时,降低建筑物的运行能耗。因为这个战略决策解决的是建筑与气象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关系问题,所以它不受国界和地域的限制,它适用于各种气象条件下的国家和地区。
欧洲人把没有人工采暖和制冷状况下的室内温度叫做室内自然温度,他们要让室内自然温度接近或保持在人体既不感觉冷也不感觉热的温度范围内,类似北京春秋两季不需使用空调和暖气的室内温度。他们所做的一切就是围绕着这样一个战略目标进行的。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包括了世界所有恶劣的气象条件。现在虽然不能做到所有地方的建筑都完全取消采暖和制冷设备,但是按照高舒适度低能耗战略决策理论,我国北方地区大约有10个省份的建筑应当只需冬季采暖而不需夏季制冷,相反,南方一些省份的建筑则只需夏季制冷而不需冬季采暖。北京是我国气象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之一,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就传统住宅里的人体感觉而言,北京一年之中有5个月需要采暖,有4个月需要制冷。而高舒适度低能耗住宅就不同了,它一方面能够明显缩短需要采暖制冷的时间,另一方面使采暖制冷的强度大幅度降低。
高舒适度低能耗建筑的战略决策是通过建筑物理的全系统优化设计来实现的,其中包括6个子系统,即外墙子系统、外窗子系统、屋顶和地下子系统、低能耗采暖制冷子系统、健康新风子系统和防噪音子系统等。这6个子系统缺一不可,而且如果其中任何一个子系统达不到标准,都无法实现理想的效果。
田原博士说,在对建筑进行高舒适度低能耗优化设计的过程中,建筑材料的选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须首先根据当地气象条件的动态变化,通过计算建筑采暖和制冷负荷的增减,为选择优化的外围护结构设计方案提供依据,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运行能耗。也就是说,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不是由这个材料的品牌决定的,而是由优化的外围护结构设计方案的每一个计算数据支配和决定的。
田原博士作为锦绣大地公寓的技术总负责人,把高舒适度低能耗优化设计称为自己所独有的核心技术。当北京的传统住宅还在为达到国内制定的住宅节能标准而努力的时候,锦绣大地公寓的墙体保温性能已经优于北京现行节能标准3倍以上,屋顶保温性能已经优于北京现行节能标准4倍,地下保温性能优于北京现行节能标准5倍,窗框保温性能优于北京现行节能标准2.5倍,玻璃保温性能优于北京现行节能标准2.6倍,建筑整体内在品质已经达到世界领先的欧洲发达国家水平。据保守估计,锦绣大地公寓的建筑能耗将在北京现行节能标准基础上再节约50%。
锦绣大地公寓还在国内住宅领域率先使用了健康新风系统。因为外围护结构具备了良好的密闭性和保温性,使得人为控制室内新风和污浊空气的走向成为可能。锦绣大地公寓采用下送上排式通风系统,将新鲜空气由地面的墙边送入,将污浊空气由屋顶排出。与目前国内常用的上送上排通风系统相比,其优点首先是新鲜空气能够直接送到人体的口、鼻处。因为人体是新鲜空气所能接触到的最热的热源,所以它顺着人体爬升是必然;其次是因人体呼出的空气是室内最热的气体,所以没有机会与新鲜空气交叉混合,而被直接排出室外。
建筑的内在品质是由土建工程决定的,而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的发展商总是千方百计在土建工程中少花钱,把一幢内在品质“先天不足”的住宅卖给购房者,这种做法必然导致购房者在不知不觉中增加设备、装修和入住以后的运行投资。即使如此,仍旧无法改变建筑本身易于损耗和贬值的命运。她认为,像锦绣大地公寓这样愿意把重金投在土建工程上的发展商,目前在国内还不多见。她建议政府应从政策法规上加强引导和制约,鼓励和支持有社会责任感和战略眼光的发展商,有效限制和迅速淘汰鼠目寸光、不负责任的发展商,以促进房地产业真正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消费者。
北京申奥成功之后,治理环境成为当务之急。建筑是能耗的大户,也是污染的大户。有研究表明,北方地区采暖期间与非采暖期间相比,空气中总悬浮物高出1.2倍,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高1.7倍,二氧化硫高1.6倍。所以提高建筑物的内在品质,对于购房者来说是提高居住的健康舒适度,少烧煤、少耗电、少花钱;对于国家来说是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是对环境保护和子孙后代的贡献。
——摘自《中国房地产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