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家电品牌纷纷瞄准“国际航班”
制冷快报 - 2011年11月30日,三省一市家电下乡将会如期结束,中国家电行业搭乘了4年的政策东风,成为名副其实的末班车。历经4年,家电下乡的各种负效应越发凸显,“骗补门”、“政策手段干预质疑”、政策后续表现出的拉动弱化……等都成为市场运作,尤其是“家电强国”转型的障碍。
家电下乡结束,债务危机扑朔迷离,面对被提前透支了的农村消费力,以及政策退出后必然出现的市场滞销现象,而大环境下 ,中国加入WTO第十个年头,“十二五”规划迈入第一个年头……中国经济处于结构调整节点,世界经济也正处于极其严峻的形势。在这个复杂的节点上,“后政策时代”的中国家电好像也早有准备。据制冷快报记者了解,2011年7月海尔宣布收购三洋白电业务,8月美的宣布收购开利拉丁美洲空调业务,9月格力宣布进军美国筹备投资建厂,格兰仕表示在“十二五”期末,海外自有品牌销量占比从15%提升到35%,中国家电品牌海外市场动作频频。无论是激进的并购,还是稳健的建厂,抑或是培育自主品牌,国内大家电品牌已然都瞄准国际航班。
国内家电品牌为什么纷纷选择“走出去”,从国内来看,一方面,不论是提前透支的三四级市场,还是趋于饱和的一二级市场,刚性需求之外的销售面临紧缩;另一方面,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从国际市场来看,经济环境动荡,中国家电品牌资产价格相对降低,投资也好,兼并也罢,企业付出的成本降低。同时,人民币的升值让对外投资花费代价有所降低。
海尔和联想已经为美国民众所熟识,许多中国制造的冰箱、小家电已经进入美国家庭,让众多中国家电品牌看到了希望。但是不可否认,中国家电企业在扩大出口时,多以OEM为主,以出口量为导向,较少注重自主品牌推广,“中国制造”在海外市场的自主品牌占比仅为2.9%,品牌影响力带来的溢价能力有限。针对这一点,空调制冷大市场专家坦言,能走出去产品,走不出去品牌,成为中国家电“国际化”的硬伤。